close
聯合報/施淑
《世間已無陳金芳》書影。 圖/人間提供
推薦書:石一楓《世間已無陳金芳》(人間出版)

因為投機倒把和詐欺罪被捕,從世間舞台消失的陳金芳,除了顯示她個人生命的終結,還象徵著她所代表的曾存在於世間的人的生命形式,人的希望和慾望,在商品經濟席捲下的質變和解體……

從零星讀到的大陸文學界評論,以〈世間已無陳金芳〉得獎,結集成書後又入選中國小說排行榜的石一楓,幾乎都被拿來與曾因〈頑主〉名噪一時的文革後作家王朔相提並論,認為寫作上呈現著戲謔幽默的京味語言,亦莊亦諧的敘述風格的他,是踵繼王朔的「新一代頑主」作家。因為生活和文化情境的隔閡,在無法確切領會那應該是北京人生命哲學的神髓之一的「頑主」的究竟時,光是以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動物兇猛〉和〈頑主〉等等感覺上誇張喧鬧的小說世界作參照,除了語言和敘事風格的戲謔調侃,還真不知該怎麼把兩個新舊頑主的創作理念和意識內容兜在一起思考。不過從一般觀念中所謂「把玩當正經事」的頑主的遊戲人間的視野,從他們所謂「不務正業」,因而相對上不帶批判及價值取捨的視角,或許反倒可以比較直接真切地看到發展中的社會歷史現實,而它不只限於小說書寫對象的北京一地,是大陸當今的普通現象和生命問題。

經過一個文學世代,石一楓和他筆下的小說人物都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同齡人,這個被稱為八○後的文學世代,不同於文革後主導文壇的共和國同齡人作家,一方面在政治轉向,在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性允諾下,從他們誕生開始,前行代曾有的不論幻滅與否的革命理想,理所當然地被追逐財富及由之判定的成功或失敗置換。另一方面,在成長過程中,八九民運的政治禁忌,使他們的思想活動陷入迷惘壓抑。在這樣的處境下,政策上摸石頭過河的指示,在生活實踐中能摸到的無非是打造資本主義物質基礎的石頭,要渡越的也無非是瀰漫生命的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滾滾洪流。〈世間已無陳金芳〉的主角陳金芳就是在這洪流中弄潮終至滅頂的一個範例。滅頂前她以一句話總結她所有的努力和未了的心願:「我只是想活得有點兒人樣」。

作為一個人,陳金芳一意追求的活得有點「人樣」,她的取法對象,根據小說中從容不迫的現實主義的細節描繪,是現代社會中產階級的文明生活,而這帶有菁英氣味的生活方式得透過來自湖南鄉下的陳金芳不斷流失生命的本真和自我完整來換得。

小說中,這位中國資本主義大潮中的北漂少女,當她叫作陳金芳的時候,這看來土氣的命名,就像馬克思所說「在東方,黃金本身就是價值」,承載著的是農業中國所能想像的圓滿的祝福。而喜好音樂,擁有人的美的本能的她,進了北京城後,開始時是躲在樹旁,聆聽住在「大院裡」,身上殘留著文化特權的小說敘述者拉小提琴,以被看作庸俗的花稍裝扮介入都市生活。為了維護這文明初體驗,她不惜以頭破血流爭取城市居住權;接著,不會彈奏樂器的她,又以流血的代價買來能夠滿足她對音樂的渴望而又象徵高雅文化的鋼琴。當她終於把自己的身體轉化為資本,以自己的藝術本能為中介,打入北京文化社交圈,穿上小禮服聽音樂會看畫展,改名「陳予倩」的她,就以這帶著時尚光環的名字和身上的名牌服飾,如願地得到她希望的「活得有點兒人樣」的身分認同,過起那時尚流行的新名字指涉和應許的偶像劇式的「人樣」的人生。

就像小說標題「世間已無陳金芳」的雙關意義,因為投機倒把和詐欺罪被捕,從世間舞台消失的陳金芳,除了顯示她個人生命的終結,還象徵著她所代表的曾存在於世間的人的生命形式,人的希望和慾望,在商品經濟席捲下的質變和解體。透過小說中陳金芳到陳予倩的自願或非自願的蛻變歷程,透過這個取法乎西方而又不全然是西方社會文化的山寨版的中國新興都會的現代傳奇,石一楓這篇又好看又有趣的小說,調侃諧謔之餘,自有其現實主義藝術的嚴肅意義和重量。

同樣是現代中國的都會傳奇,〈地球之眼〉以更大的格局,更繁複的現實事件,呈現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問題。這個網羅了貪腐、洗錢、美國綠卡,電子監控、高新產業等等重大和熱門議題的小說世界,給予人的是全球化時代,號稱地球村居民的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感覺。而在這個新科技操控人的行為意識,改寫人的生命內容的時刻,小說主角安小男,這個專攻電子信息和自動化科系,被公認為腦袋裡「裝著半個矽谷」的北京名牌大學學生,偏偏不安於本業,固執地追尋有關人的「道德」這個老掉大牙的倫理學的終極問題。在追尋過程中,他雖然因為道德的緣故,拒絕為銀行安裝商業間諜用的網路監視軟件,也因為道德的緣故,為打貪腐和破獲洗錢立下神奇大功。但到最後,為了母親的安危,為了逃避貪腐集團的迫害,他還是以頂尖的電子科技才能,在北京陋巷裡做起為人民服務的監視錄影生意。

在這篇探討人的成功與失敗的小說裡,特別引人注意的是環繞安小男故事呈現出來的資訊時代的道德意識問題。如小說中描述,因為不願貪汙而含冤自殺的安小男父親,死前留下的有關「道德」的質疑,成了糾纏他畢生的天問和魔咒。面對它帶給安小男的煎熬和不幸,連慣於嘲諷,自以為世事洞明的小說敘述者都無法拿它當「一場怪誕的黑色喜劇」打發,反而讓自己「感到了浩大無比的悲愴,彷彿肉體以外的東西都被震成了粉末」。最後,當安小男假科技之力,運用電子監控,成功地讓貪腐洗錢等罪惡一一現形,走入網路世界的「道德」卻成了不是人的力量能轉移,不是人的善惡意志能左右的鬼魅似的存在,一如小說所說的:「一條信息只要發出,就會和它的主人毫無關係,它更像是游弋在宇宙中的一顆彗星,到底是在茫茫的時空裡銷聲匿跡,還是天崩地裂地把地球撞出一個大洞,都不是人能夠決定的了。」

不必等待科幻小說的異形入侵,也不需要精神分裂的噩夢連連,從石一楓這篇談笑自如,所有事物看似以相等的重力飄蕩的現代傳奇浮現出來的這隻「地球之眼」,這個現代啟示錄,或許更讓人感覺到人的毀滅,人的末日吧。

原文出處: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C0006

arrow
arrow

    avpcz85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