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 曾琮琇
《小火山群》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楊佳嫻也是我的「長輩」。高二那年某晚,母親領我到北車東三門,把我交到她手上,「這孩子就拜託妳了」,隔天一早,慢車到花蓮,赴東華大學舉辦的青年文藝營;我當然不會記得穿過多少山洞,只是那光,時暗忽明,彷彿人生。在此之前,楊佳嫻已掄下許多重要文學獎;如今,放眼望去,六年級創作者中,一手能詩,一手善文,且游刃於論評、研究之間,楊佳嫻無疑是最耀眼者中的其中一個。第四本散文集《小火山群》,與前書相隔四年,從「凡我觸碰之處皆為蘋果」的至精至美,一個華麗轉身,她剖開平滑的斷面,袒露中央的黑色粒子,以書寫回應命運指引的原點。

 

家族的疏離與齟齬,歡愛的冷熱,讀與寫的對話,死亡的陰影,構成《小火山群》的主要結構。此書凡五輯,首輯「十八歲出門遠行」不乏突梯搞笑的情節,然而,死去的楊惠珍,與父親一起看的殺戮電影,因早熟書寫無法迴避的難堪,……這些文字卸下華藻,直面過去,因為淡淡,特別能召喚某種既視感(déjàvu);「凹陷處」寫情感的不安與挫折,動物隱形的動物園、溫泉旅館背面廢墟皆成愛情的隱喻,「突出物」結集近年閱讀的所思所感,「逝者I」、「逝者II」分別是為文學啟蒙與血緣至親所寫的輓歌。這樣看來,《小火山群》作為少女維特的少女成長記,同時也是台灣當代文化處境下的真實心路,折射出台灣六、七年級知識分子的衝撞、尷尬與掙扎。

 

《小火山群》各輯之間有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但不分散,輯與輯的背後,由一個空間意象——「洞穴原型」所支持;進一步說,《小火山群》熔穴洞的黑暗、潮濕、封閉、恐怖於一爐。在作者筆下,它幻化為不同的空間形式——二聖路微潮的地下室(〈共此(地下室)燈燭光〉)、陰暗的電影院(〈埋金〉)、沒有窗戶的房間(〈回到洞穴〉)、老去的公寓(〈最後一扇門〉)、窄仄但功能性強大的政大書城(〈書城。日夜旋轉的唱盤〉)……,它們鱗雧在這裡,成為一座座小火山,好像有什麼就要噴發,但又被什麼止住。相對於此,文學、書寫何嘗不是一個無形的洞穴呢?我不免連結到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脫逃的人回到洞穴,告訴洞裡的囚犯,他們所見的影子並非真實;然而,楊佳嫻確先我們一步(或許多步)走進去,並勇於在火堆上引火,再走出洞穴的人。

 

這把黑暗之火,足以燭照我們內心的穴洞。

原文出處: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C0006

arrow
arrow

    avpcz85123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